张颂:“我要尽心尽力送你们一程”

发布时间:2014-09-13浏览次数:3284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

张颂的外祖父是中医,早年在北京挂牌谋生,一心希望外孙能继承他的医道。然而,和望闻问切相比,这个少年显然对外祖父屋子里的“话匣子”(收音机)更有兴趣,他喜欢模仿广播电台里的声音,比如王喈奎的《七侠五义》、赵英坡的《聊斋志异》,这一稍纵即逝、幽妙难知的奇妙之物深深地将他攫住。他大概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的声音也会出现在那个“话匣子”里,并与之结缘一生。

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小夏青”,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的播音员,年轻的张颂向理想冲刺。然而没过多久,因“出身问题”,张颂惜别播音一线,来到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播音教学工作。

那是1963 年,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不过是一座三层小楼,一块校牌。日后声名鹊起的播音专业则挂靠在新闻系之下,教师只有区区4 人,所谓的教材不过是几本来自苏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地方电台播音员的经验总结。播音到底深含什么样的学问,教什么?怎么教?甚而,播音到底是什么?前无古人,今无来路。

他和同事们去听戏曲艺术家良小楼、语言学家周殿福的课,从大学语文教材,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的相关课程中搜寻相关信息,他使出浑身解数,双腿不停地跑,眼睛不停地看,手不停地写,脑子不停地转,总算“抠”出了些许材料,为我国第一批播音专业的学生讲起了主题、态度、基调??

但“文革”的风暴很快袭来,张颂的教学工作也被迫停止。然而,即使在“开门办学”、“向农民学习”的日子里,张颂也要见缝插针地和学生们谈体会、讲方法,还找来文章《锁不住的大老张》作为例稿,让大家在住宿地备稿,再到田间地头念给他听。这灰暗但始终充满希望的10年,对于张颂来说,并没有虚度,理论建构的思路在他的脑中潜滋暗长。

20 年磨一剑。1983 年,张颂的重要著作《朗读学》问世,建构了朗读的理论框架和整体轮廓。1994 年,《中国播音学》出版,明确了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定位,标志着中国播音学的正式建立,对中国播音主持理论、实践及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播音语言通论》《朗读美学》《中国播音学发展论》等著作相继付梓,中国播音主持理论日趋丰满宏富。1977 年,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专业由大专升为本科。1980 年,播音专业也由过去挂靠在新闻系下正式成为单独的播音系,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 年,张颂受“美国之音(VOA)”之邀,走出国门,作为期半年的高级顾问,指导美国播音员播音,获得高度赞誉。1999 年,开始招收中国播音学博士生。如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点已成为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李瑞英、罗京、敬一丹、张政、李咏、海霞、刘纯燕、王宁、康辉、鲁健、孙晓梅、贺红梅、春妮??都是他的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他学生的学生如今也活跃在荧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