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3级广播电视工程班,这是一个连续两年荣获“周恩来班”称号的班级;这是188体育官网:迄今为止唯一荣获“全国优秀班集体”的班级。他们带着印有“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入校,四年后带着印有“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证离校。适逢学校沧桑巨变,86人组成的团结集体,如今已成为中国广播电视业界技术力量的中流砥柱,他们用优异的成绩和实际行动践行着新千年传媒学子的奋斗精神, 也为“80后”和广院人自证。
一个字的“团结”
2014年5月,单聪举办婚礼,03广电工所有在北京的老同学都到了。他在婚礼上激动地说:“能和你们做同学,我一点不后悔,能成为广院的毕业生,我一辈子都引以为豪。”
11年前,单聪来到北京广播学院,成为03级广播电视工程班的一员。刚入学时,师哥说,“咱们的传统就一个字,团结!”台下人都笑了,明明是两个字。后来他们才明白,团结,就是所有人都把它说成一个字。
这份团结精神,首先体现在班级人数上。刚开始,由于人数过多,广电工新生被分成三个班,这三个班的学生住宿、上课都在一块,并无严格区分。为了增进班级的团结,班委向学校申请,将三个班合并为一个班,班级人数也一下扩充到86人。“即便如此,班里也只有一个班长,一个团支部。我们认为这样更有凝聚力”,当时担任副班长的单聪说。
毕业照
凝聚力靠的是良好的班级建设。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03广电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担任过班干部,他们每周都要负责组织活动,京东大峡谷、野三坡、云蒙山、十渡……都曾留下了03广电工的足迹。
“刚入学时我们班举行羽毛球男女混双比赛,无意中成就了不少情侣。86人的班级,最多时成了21对。”单聪笑说。毕业后,当年那21对情侣中,有4对正式结为夫妻。“这就是团结嘛,我们都团结成一家人了!”
一家人就要互相帮助,2007年,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同班同学朱思铭病情恶化,得知这一消息,班委召集全班同学,冒着酷暑,在学校主楼、食堂摆摊组织募捐,最终募得善款两万多元,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朱思铭的病情有所好转。
“前无古人”的荣誉,“神人”出没的班级
广播电视工程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函数、物理、电路、信号让很多工科生头疼了四年。03广电工却总有一些同学学得异常轻松。“无论是综合测评还是考试,03广电工是当时工学院成绩最好的班级,而且班里很多学霸,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你吃惊”单聪得意地说道。
87年出生,班里年龄最小的颜靖华,获得了从来都只属于清华北大的 “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被时任工学院院长李鉴增评价为“前无古人的荣誉”。被誉为03广电工“神人”的刘晓末,在研究显卡结构时发现,自己的显卡和专业级显卡只差了个一千欧的电阻,价格却相差好几千。他想了想,削了根铅笔铅,拿张白纸一卷,引出导线,裹上自制的一千欧电阻,焊在显卡上,不费几块钱,普通显卡就成了专业级显卡。
获得周恩来班合影
优异的成绩来自兴趣,03广电工班还有一批对编程极其感兴趣的人,他们自发成立了VC(Microsoft Visual C++)兴趣小组。组员黄斐然和孙程开发的“小型语音聊天室”,实现了视频、音频的传输;颜靖华和赵东玮开发了一款功能很强的“Apple Player”播放器;而李建新和罗子元设计的“网络画图板”,实现了图画的实时传输,还在新奥特大赛获了奖。
然而,学霸并非天生。当时,班里好几个被调剂来的女生,第一学期就挂了好几门课,天天上自习时一边看书一边掉眼泪。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见状,便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为她们总结知识点和真题,每个月组织集体自习,期末整理复习讲义发给大家。
当年他们上学时正是电视技术由标清到高清的转换期,老师们也会找一些前沿的资料给学生看。后来,班级成绩大幅提高,一度开创无监考自律考试的先河。在分配保研名额时,03广电工比其他班多了整整一倍。
学校更名的“见证者”
2004年9月的一天,当03广电工的陈玫玫从中蓝一路小跑到南门的时候,那块标着“北京广播学院”的校牌周围已经挤满了学生。她走上前去,倚靠在校牌周围,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了这一瞬间。2004年,陈玫玫刚升入大二不久,按照原计划,她是要四年后穿着学士服来这合影的。“北京广播学院”更名的消息传来,让这张合影提前了两年。学校处在沧桑巨变之中,同学们的不舍之情成了那一年的主旋律。
单聪记得,以前去北院上课,定福庄二小西边的路口是必经之路,每天课间,那儿就堵得水泄不通。不久,南北院合并,道路两边的围墙被拆除,拥堵的情况才有所好转。当年,同学们上课的地方除了一教还有如今的学生服务大厅(44号楼),梆子井的男生从最南端走到最北端,一走就是四年。而现在的大阅城当年还是原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的实验基地,03级同学入校时,学校刚把北院从矿大合并过来。“我记得当时01级有一个很‘奇怪’的班级,考上的是矿业大学,读的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证上写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单聪回忆说。
那一年,大二的同学们还都住在梆子井,男女生住对面楼。白天,男生们在银杏环绕的北院篮球场打篮球,晚上,他们在没有空调的宿舍抱着水枕睡觉,热得睡不着就和对面楼的女生发短信。
校运动会
2007年,陈玫玫毕业时,48教建成,但07届学生没来得及使用,就匆匆离校了。
“人对习惯的东西都会有不舍,但是学校要进步要发展,这是好事。”单聪说。“比起名字,更重要的是广院的内涵和传统。”刚入校时,单聪觉得广院充满了文化底蕴,郁郁葱葱的树林、布满爬山虎的老教学楼,还有许许多多的帅哥美女,这是他对广院最初的印象。十年后,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单聪说,在广院的日子里,他感到自由,“有点像一百年前的北大,兼容并包,师生之间更像兄弟,能够自由地交流。”
打造自己的“03BTE”品牌
自从07年毕业后,03广电工90%的同学都在广播电视业界工作。罗子元,现任大洋公司研发总监,他是本科学历,手下却带着30多人的硕士、博士团队为央视搞研发。邸达,自己开公司,研发了一款编解码软件,现在北京台的后期制作转码都在用。
在新媒体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03广电工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学术讨论群,定期进行专题讨论,这让散布在天涯海角的同学通过网络继续着同窗情谊。“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往群里一发,肯定有人给你解决。因为我们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他们是你的智囊团,也是事业中能够帮助你的人”单聪说。每年的CC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和BIRTV(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也成了老同学们聚会的机会。
2012年BIRTV聚会后合影
如今,无论是学术讨论还是实战技术,03广电工作为一个集体,在业内已经小有影响。2013年,03广电工举办了入校十周年聚会,老同学们特意把请柬设计成了当年录取通知书的样子,以为纪念。聚会上,单聪提出03BTE(03广播电视工程)的概念,希望更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业内品牌。他说,“希望再过十年,03广电工能成为下一个78播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前身)。我们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这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毕业后我们依然会尽自己的努力为母校做贡献。”
当年的班主任刘敬涛曾评价03广电工是“传媒学子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另一位班主任王楠则评价03广电工是“那个阶段传媒大学班级建设的杰出代表。”今天,这群从传媒大学走出去的“80后”活跃在中国广播电视业界的各个关键岗位,有压力,更有动力,因为母校教会了他们什么是“优秀”。当回首往事时,他们无不感谢母校给予的知识和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他们比别人走得更远。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广院精神,他们用“优秀”自证,昂首向前!
(图:校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