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咔嚓”,手中的单反相机发出熟悉的声音。又是一年开学季,南门校牌前,新生拍照留念的身影再次映入人们眼帘。每年,总会有数不清的新生,带着满脸兴奋和憧憬,在印有“中国传媒大学”字样的金黄明亮的校牌前留下自己的大学“初纪念”。殊不知,如今安静坐落在定福庄东街1号的中国传媒大学,在一甲子的岁月中曾历经数次校名更改。而每一次更名的背后,都有那样一群为之努力的人和那样一些值得铭记的故事。
班不在大,有才则灵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的广播事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原有的广播技术人员明显供不应求。于是1954年,紧跟时代的脚步,“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应运而生。可别小看当年这个狭小简陋的训练班,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于这个训练班来说则是“班不在大,有才则灵”,它曾为新中国的广播事业输送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
如今一甲子的光阴渐渐凝结成历史,谁曾想到当年那个位于北京西南郊良乡的简陋训练班,今天已发展成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中国传媒大学。
刘少奇:你们为什么不办大学?
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呼唤着越来越多的广播人才。一个简陋的训练班早已不能再满足广播事业的需求了。1956年,刘少奇在听取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188体育官网:广播事业发展计划的汇报时,提议说:“你们为什么不办大学?搞一个大学好。应该有一个大学来训练广播干部。”刘少奇的提议极大促成了中传历史上第一次华丽升级。
这次更名意味着中传从呱呱坠地的婴孩期步入日渐茁壮的童年,专科学校或许依旧稚嫩,但正是这份最初的稚嫩孕育着勃勃生机。
梅益: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了!
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在原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的成立大会像是广电家族举办的一场盛大联欢,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学院新入学的学生以及教职员工们济济一堂,场面热闹而亲切。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激动地说道:“今天是九月七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了!”
说到这次校名的更改,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赵玉明教授表示,“从专科学校到广播学院是一个从专科到本科的过程,学校又上了一个台阶。专科就是学技术,升为本科以后我们办了三个系:新闻系、无线电系和外语系。”原广院副院长周铜山教授结合当时的大背景,解释了学校从专科学校更名为广播学院的缘由:“一方面,客观形势下,58年正是我国电视兴起的时期,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这使得专科学校快速升为广播学院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当时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也加速了专升本的过程。”
说到老校牌上的“北京广播学院”这几个字,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提到一个小插曲,“1964年咱们学校编了一个《广播稿选》,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先生的广播的演讲稿,学校把郭老的演讲稿送给郭老本人审阅时,附带了一封信,请郭老为《广播稿选》提个书名,为北广提个校名,郭老欣然答应,我们现在看到的老校牌上的‘北京广播学院’这六个大字就是郭老的笔迹。”其实,郭老和广院的渊源还远不仅此,“后来广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后,为了体现历史的传承性,我们就从之前郭老的笔迹中选出了‘中’‘国’‘传’‘媒’‘大’‘学’这六个字拼凑在一起,组成了现在校牌上的字。”
此后45年,广院这个名字便与无数广电人结下不解之缘。广院见证了后来无数广院人传奇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广院肉饼”、“广院之春”、“广院杯”,一个个带着广院记忆的名词深深印在那些年一起在广院学习生活的学子心中。
一波三折,更名“中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行业性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成为一股潮流席卷而来。广院也开足马力成功实现了从“学院”到“大学”的华丽转身。殊不知这“转身”的过程却一波三折。
校庆暨更名大会现场
周济、徐光春为中国传媒大学校牌揭牌
其实更名的事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酝酿,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更名一事直到新千年才正式启动。校名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但却得之不易。2000年,当时的188体育官网:带着“中国传播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两套方案去教育部相关部门咨询改名一事。然而,乘兴而去却是失望而归。“‘中国’两个字可不是哪所大学都可以随便加的。这样我们这个方案就落空了。”袁军副校长对广院第一次转身失败记忆犹新。
但是,广院人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更名的愿望。由于“中国”两个字不能轻易用,“于是我们就想改成‘北京广播大学’”袁军副校长说道,谁知道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北京广播大学’和80年代就成立了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名字相似度太大,很容易让人误会是同一个大学。”
就这样,又一个方案被否定了。袁军副校长现在回想起当年改新校名时的艰难仍感慨不已,“后来我们就想这怎么办呢?这时,正好想起来台湾我们有一所姊妹校——‘世新大学’。它的校名就是从之前的“世界新闻传播学院”改来的。学校受此启发,就想把“北京广播学院”改成‘北广大学’”。于是,188体育官网:带着新的“北广大学”的方案又一次来到了教育部规划司。这次教育部看了方案后决定派专家来学校考察, “可是,专家考察完讨论之后觉得‘北广大学’这个名字实在是不行。一方面,‘北广大学’没有一个明确的字面上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以行业或是城市命名,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北广大学’显然两个都不符合。”
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有个专家提出“你们之前被否定的方案里那个‘中国传媒大学’的名字还不错。”袁军副校长回忆的语气里仍难掩兴奋,“于是学校马上在在国交405开了个处级干部会议,绝大多人都同意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于是我们又把之前改名‘中国传媒大学’的方案修改一下,再次上交到教育部”,最后,教育部相关领导认为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代表了国内传媒业教育的最高水平,新校名中可以使用“中国”两个字。同时,当时的广院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大学框架,由一所学科相对单一的行业性院校转型为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新校名中“大学”两个字也是实至名归。
“中国传媒大学”挂牌
就这样经过各种波折,北京广播学院终于在2004年50周年校庆前夕,成功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的一番话道破了更名的意义所在:“学校名称的变化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的。从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名称的变化,是信息技术和传媒产业发展对学校学科结构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是适应‘大传播’观念的需要,是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提供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北京”到“中国”,从“广播”到“传媒”,从“学院”到“大学”,这次名称的改变就像是广院的一次成年礼。加冠过后,广院迈开自己更加坚实的脚步向“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前进。
60年光阴,岁月的波澜在时间的长河中跃动不止。在这跃动变化里,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和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对一所学校来说,甲子之际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承载着中国越来越宏大的传媒梦想,这座北京东郊古运河畔的学校,从咿呀学语的幼儿期步入日益茁壮的童年,又走向活力四射的青年,校园里的白杨披着彩霞,吻着夕阳,见证着这里一点一滴的成长。
甲子岁月,校名为证,传媒梦想,由此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