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广院老师黎秀石

发布时间:2015-09-23浏览次数:2538文章来源:校报

                          见证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945 年8 月30 日,美军开始进驻日本。8 月27 日,黎秀石和一批英美同行乘坐舰队的小摩托艇在东京先行登陆,准备争先恐后地采访日本军民对日本天皇颁布“终战诏书”的反应。黎秀石回忆道:“我们是在黄昏后登陆的,东京大街小巷不见一人,像一座死城。英美同业上岸后一窝蜂地钻进了没有被炸毁的帝国饭店。我独自一人在那死寂无光的东京踯躅,从街头走向城郊,不见一人,只见几里长的楼宇倒在地上。我亲眼看见侵略我国整整半个世纪的军国主义日本的下场。我拍回报馆的电报《东京死寂之夜告慰英灵》。”这时黎秀石刚满31 岁,正值青春年华。

1945 年9 月2 日,黎秀石和另外两位中国记者应邀登上“ 密苏里”号美国舰艇,见证了由美国麦克阿瑟上将主持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当日,全世界20 个国家的280 多名记者云集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亲眼目睹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其中有三名中国文字记者,他们是《大公报》的黎秀石、朱启平和中央社的曾恩波。对日本受降,黎秀石在生前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发回的报道说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其实并非如此。受降那天,许多记者手上没有受降书全文的复印本,他们都以为日本是无条件投降,但后来黎秀石才发现受降书写着:“ 本代表(即各国派来受降的代表)兹命令日本帝国大本营应立即对不论在任何位置之一切日本国军队及在日本国支配下之一切军队的指挥官,命其本身及在其本身支配下之一切军队应立即无条件投降。”如此一来,即成了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而不是日本国无条件投降。而德国投降的文件上,是写明德国向盟国无条件投降的。黎秀石认为,美国背叛了盟友,暗地里接受对日皇有利的有条件投降,才使得战后日本国体得以维持。黎秀石对此甚感遗憾,自责没能准确报道事实,称自是一个“洞察力不高”的记者。
     日本投降以后,黎秀石继续采访战后的日本,他采访的重点是:日本人民对侵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看法;在中、美、日关系中,战后日美关系朝哪个方向发展。在采访中,让他感到吃惊的是,虽然有少数日本国民开始反思战争,但多数日本人认为日本不应该负责任,甚至认为东条英机不是战犯。

结束在日本的采访后,1946 年2 月,他被派往《大公报》驻伦敦办事处,接替该报著名记者、作家萧乾的工作。当年的8 月,他曾赴法国巴黎,采访中、美、英、法、苏与意大利缔结合约事宜。在这次采访中,他了解到各国对日本缔结合约时,为了各自本国的利益,各有不同的打算。就此他发回了报道《从巴黎和会看对日缔和问题》,并由天津《大公报》刊载。

                         新闻道路的延续

1949 年3 月,《大公报》伦敦办事处停办,黎秀石婉拒了报馆请他回到香港工作的机会,但是他遵照报馆要求悉数将剩余的资金寄回。他曾戏说,就是因为这一举动,他被认为诚实,而在反右斗争时未被打成右派。他在英国逗留一年,自费学习制版技术,准备回国后,从事报纸的制版工作。1950 年,他不顾各方劝说,毅然举家四口离开英国回国。他回国后从事过教育,教过小学、中学。1956 年,他被调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英语组,主要撰写我国英语广播的第二新闻稿。据他回忆,这一节目的选材、撰稿由他负责,定稿则由梅益局长亲自审定。其实这也是他记者生涯的继续。1961 年秋季,为培养广播电台的驻外记者,他又被调到广播学院担任首个英语专业的主讲老师,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选编讲授新闻方面的英语。1978 年12 月,他在广播学院被评为副教授职称后,在65 岁高龄时又被广州的中山大学聘任。

1979 年,黎秀石回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他开设了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由于内容新颖,这门课很受欢迎。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他自己动手亲自编写教材《英美报刊选读》,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外报外刊的能力,分析新闻的可靠性、外论的真实用途,以便抓住对我有用的内容。1982 年他被中山大学评为教授。1985 年,他选编的《英美报刊选读》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年四次修订后再次出版。1986 年12 月,全国教材编委会通过决议,将该书列入全国高校英语专业规划内教材。1987 年6月,被中山大学评为优秀教科书。1986 年9 月,广东省政府授予他“ 园丁”称号,荣誉证书写道:“ 黎秀石同志从事教育工作满25 年,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这位当年的名记这样评价自己的。教书历程:“ 这也是我的新闻道路的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