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伟:说我们是第三世界一点也不假,我们的摄制组除了租了一辆专用的尼桑面包车以外,其他就靠“小米加步枪”了,暑期拍摄时冷饮费都得精打细算,稍不留神就超支了。
在经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鲁伟和他的团队也借着拍长城的机会,走访了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地方除了山羊能去的小路之外别无选择,在羊肠小道穿梭的过程中,他们每人随身带着“摄像机、录像机、三脚架”中的一件,上山下山的几个小时,耳边只能听到自己粗粗的喘息声。
鲁伟:慕田峪长城的北段,有“单边飞度”、“鹰飞倒仰”之险,为了能拍到它,我们凌晨上山,傍晚下山,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得到一组十分满意的镜头。为了拍摄蔚县的窗花,摄制组的除夕夜差点都在那儿过了。
《万里长城》刚一拍摄结束,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纷纷前来购买此片,1987年这部片子在日本和香港播出后,受到了舆论界和观众的普遍好评。
鲁伟: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我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这一世界奇观、中华瑰宝展现在世界面前而感到自豪,也许将来有人还要重拍长城,也许他们会拍得比我们好,但,我们这是第一次,我为这“第一次”感到自豪。
而时任中央电视台对外部摄影记者的张旭奎,于1985年至1986年期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纪录片拍摄。影响较大的应是中日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黄河》。在两年中,中日联合拍摄组从黄河的源头巴彦克拉山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口行程几万公里,拍了40万尺的胶片,40万尺的样片看一遍,每天看8个小时,还要看21天。
张旭奎:我两年内拍的胶片,比许多摄影师一辈子拍的都多。常想起刘存志老师的话,好的摄影师是胶片堆出来的,也许这就是我成为“好的摄影师”的必经之路吧。
根据中方和日方共享的原始素材,中方编辑成了30集每集30分钟的电视系列片《黄河》,以朴实的语言和画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域的历史、现状和风土人情,是一部中国电视史上的巨作,此片曾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近十个国家播映。
1987年,一直对海洋有着无限向往的张旭奎,赴澳大利亚学习水下摄影。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中国水下摄影的第一人。
学习水下摄影,先要学习潜水。法国籍的潜水教练告诉张旭奎,在水下呼吸要慢而均匀,否则一罐能用一小时的空气,一会就会被用光。除此之外,每下潜10米就会加大一个大气压,要不断调整耳朵鼓膜内外气压,使之保持一致,具体来讲就是在水下则要熟悉鼓气和憋气等方法。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