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摄”口述实录:第22章 三重门·电视有多高(7)

发布时间:2017-09-11浏览次数:1359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1999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身着博士服,微笑着接过证书,他就是岑传理,中国第一位获得体育博士学位的体育记者。

他们身兼重任,三十年来行走于体育江湖,虽奔波劳碌,但却身怀绝技,或带领众多手下精英,黑衣长啸,凌波微步;或专长于体育理论秘笈,潜心钻研。他们笑看风云,将所有的功绩都付之滔滔的历史江河中。可是又有谁能与之争锋呢?他们正在上演的就是一部又一部惊心动魄的体育大片。

50人之一

1984年,勤奋干练的小伙子马国力第一次参加奥运报道。然而那一年,他没有去到体育赛事的第一线——洛杉矶,而是来到了联邦德国的斯图加特电视台。

说到这次经历,就不得不从毕业说起。毕业后,马国力分配到了中央台,师从体育电视前辈张家诚先生。据马国力一个同门师兄回忆:“当我们还在积极要求进步,写思想汇报以争取升职的时候,马国力却已默默考取了艾伯特基金会的赴德留学生,开始了他在ADF和ARD的留学生活。”

就是在留学期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在这里他以留学生的身份参与了异国电视台奥运会的报道。

这次体验,让马国力开了眼界,见识到了世界其他媒体人的专业技术与敬业精神。他曾这样评价:

这次学习是我接手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之后的做法和节目思路的来源。

他坦言,至今的节目设计中还带有德国和欧洲的印记。

马国力:做电视的人只要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就可以通过别人的电视节目看出他的制作思路和手法,并不一定非得与制作者一起。

同样,他把先进的德国电视观念融进了中国体育电视。

我不在意一定要独创,因为电视就是发达国家早我们几十年发明的,首先是学习,我的下一代人才该是创造者。

前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曾经几次对马国力说过,他要由衷地感谢中国,因为中国救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如果当时中国加入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抵制阵容,洛杉矶奥运会将会是另外一个残缺的奥运会,连续八年的“半个”奥运会或许真的会终结这个现在全世界都想得到的聚会。而中国人或许也就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奥运情结。

正是因为1984年的留学经历,马国力才与奥运会有了首次触电的机会,才有可能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从那时起,他与体育达成了一生的情谊。谁也不曾料想,20多年前这个在联邦德国电视台体育部的中国小伙子,会成为今天“对世界体育影响最大的50人之一”。

90年代的中国,商业化进程加快,就连体育赛事也密集起来,国内观众对于高水平赛事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1993年,时任体育部主任的马国力也愈发感到体育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频道。其实,多年以前,他就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