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时期(1978年—1985年)
温济泽1978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研组织局副局长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为落实邓小平提出的恢复研究生制度的指示,于8月又受命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被胡乔木提名做研究生院副院长,负责所有实际行政领导与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筹建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生院的繁忙工作中,而且为搞好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教育殚精竭虑。
温济泽创办研究生院的第一件要务,便是开展研究生院的建设工作,这包括院舍的土木基本建设、师资建设和教学、行政工作的制度建设等。
1978年研究生院当时的情形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临时调来的十几个员工没有一个行家里手;与此同时,由于全社会科学院上上下下的强烈要求和报考人员的人多质优,使录取人数由原定的100多,增至200多,最后达到440多人。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科人才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当时已六十多岁、体弱多病的温济泽开始只能四处借房办校,率领全院师生不断迁移教学;同时他八方奔波,上下联系,左右交涉,实地查勘,力求建成一个能满足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和21世纪发展需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的新闻系,则是建立在社科院新闻所里,这也是他在担任科研局副局长期间,与安岗同志等克服各种困难,从无到有地一手创办起来的。
在参与筹建新闻所期间,温济泽于3月14日主持召开了一次讨论新闻学发展八年规划(1978-1985)的座谈会,参加者有海棱(新华社)、蓝鸿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尚未复校)和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等人,温济泽传达了胡乔木对制定规划的意见,主要内容为①前言、②重点项目、③机构、④队伍、⑤措施。与会同志先后作了发言。会上提及当时全国新闻系有教师105人、学生400多人,这大概是当时北大、复旦和广播学院三校的统计数字。此后,温济泽还和安岗等同志分别主持了新闻系第一届研究生的入学口试工作。在新闻系,他除了自己亲自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还聘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新闻界专家,如戴邦、谢冰岩、沈如钢等,从而使新闻研究生的培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最扎实的基础和保证。
温济泽高度重视全院的教学工作,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他亲自为研究生讲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经常在全院做形势报告,或请专家进行时事政治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在新闻教学方面,他亲自担负了时事政治、新闻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任务,担任新闻和哲学两个专业的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他开设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和“新闻学理论”两门课,结合了他自己多年的革命历程与广播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历史的厚度,也有生活的深度,极受学生的欢迎。他治学严谨,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要求十分严格。他的研究生为写好论文常常需要抄录几十万字的资料卡片,做几十本笔记;学生的论文,他每次都仔细阅看,而且都认真批改,提出修改意见,一丝不苟。曾有一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经他一次又一次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最后才形成了正文五万多字,注释达两万多字的正式论文。他不但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关怀备至,对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也多方联系,推荐适合的工作岗位,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为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与此同时,温济泽也没有因繁忙而放弃研究工作。他继续在党史、哲学、新闻学特别是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史学以及新闻教育学等领域耕耘开拓。他主编了14卷的《瞿秋白文集》、10卷的《革命烈士传》、《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撰写了《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及其发展》、《我国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和《培养适应四化要求的新闻人才》、等数十篇论文,推动对研究生和广大青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